我眼中的网新是什么——一片热土、一次成长,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期待!
  发布时间:2021-06-04 09:51   

“网新是什么?”

如果这是一道名词解释题,大家的答案大同小异,“浙大网新集团是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为依托,沿着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发展路径,通过技术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产业孵化和培育的高科技服务集团。”

但如果,这是一道开放的作文题,看看我们收上来的答卷。

【壹】

“网新培养了我,我也为网新奉献了青春”

18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18年,能让初生的婴儿参与成人礼,能让青涩的大学生蜕变成顶梁柱。对于史豫而言,18年的青春,从始至终意味着对一家公司、一份事业的热爱。

从2003年加入网新,史豫在网新工作了整整18年。“除了最原始的创始人之外,我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员工了。”

史豫在网新的历程,某种意义上是在数字化的时代浪潮里,见证着技术、经验、资源对城市面貌的颠覆性变革。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可以概括为“数字产城”。

作为浙大校友,史豫对网新的平台型生态圈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作为平台型的企业,我们会整合很多浙江大学的资源,浙江大学有技术资源,也有校友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之后,我们再根据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技术、人才,或者说产业的赋能。”

史豫说,浙江是数字经济的先行者,在这个维度上,网新是有前瞻性的,追溯回来,网新在2018年就开始提数字转型和数字赋能了。而这一趋势判断,正好符合了今年省委袁家军书记提出的全面建设数字浙江的纲领性要求。

回忆起如琢如磨的起步岁月,史豫内心有诸多感触。进入网新的第一个项目,最初仅仅由四位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大家什么都得干,也谈不上岗位区分了。“所以我每个岗位都做过了,而且是从最基础的岗位,行政、财务、策划等等。这种经历旁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如今回想起来,她也只是一笑而过,“当然这也挺好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四位年轻人就在滨江的田野旁,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我们来的时候,滨江整个全是农田,什么也没有。”她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网新在滨江的总部大楼,“这是我最有感情的。”

从象征寓意上来看,史豫记忆中的这片热土,正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遥望着杭州数字经济的腾飞——

18年,滨江的农田变成了都市大厦,而她就伴随着网新一步步成长。从最开始4人组小团队起步,发展到如今带领团队开拓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项目、大理国际康养小镇项目、江西泰和求是小镇项目等,问起在网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史豫直接简洁地回答:

“成长!网新作为一家平台型的企业,吸引、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每一位热爱事业的人,都可以在网新循着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书写成长篇章。”

“我跟公司也是共同成长的——网新培养了我,我也为网新奉献了青春。我还是网新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公司的成长、起伏、转型变革我都经历了,里面酸甜苦辣都有了,但带给我更多的是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情感已经是密不可分了。”18年,她笑称自己都从无知少女变成了中年妇女。然而在这个轻松的玩笑背后,藏着亲历者的艰难、藏着不屈奋斗的青春、藏着与公司一起成长的陪伴、藏着对公司的忠诚和热爱。

与网新共同成长、风雨同舟,如今的史豫,在不断的“认知”学习中提升自我,带领团队拓展项目,赋予自己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数字转型后的网新,为公司提供更多能量、创造更多价值!

18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这个答案,史豫用她的18年来书写,并且未来,她还将继续回答。

【贰】

网新的精神,就是浙大的“求是”基因

对于网新的认知,每个网新人都在各自工作领域实践中,寻找着自己的答案。从IT部门经理到董事会秘书,从企业信息化继而转型投资与企业战略管理,丰晓惠接触过不同方面的工作。他的身份转型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网新做一个平台,它主要的能力在于你对这个行业的把握和理解,就是你要有很快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第二就是它需要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要把技术与产品、行业的解决方案,以及客户整合成一个闭环。”

网新的精神,也传承于浙江大学的基因“求是”,丰晓惠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感同身受——这两个字不是泛泛而论的概念,也不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传递,它可以非常具象,具象为一种资源的合理获取,一种产品的思路解读,或者一种行业的前瞻判断。

求是蕴含在“产品技术方向选择上面,要考虑到这些技术保持前瞻性的同时,它又是可落地的,成本又是可接受的。”“浙大技术的转化与推广最主要不是追求市场的经济效益,而是希望这些产品与技术能真正的为我们产业服务,为我们行业与客户服务。比如我们开发了很多行业的SaaS平台,几乎以‘零’价格提供给客户使用,极大降低了企业数字化的成本。”

“求是”二字,某种意义上也让丰晓惠和团队少走了许多弯路——多年来深耕智慧物流行业,丰晓惠在与政府、与行业顾客的沟通中,发现了他们的需求,“刚好浙大计算机研究院在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的研发,但是它本身没有涉及物流行业,然后我们又找到另外一家在物流行业耕耘多年的浙大校友企业,他有物流行业运营经验。我们又找到地方政府,他刚好有希望发展数字物流产业很强的动力。”

“技术也好、市场也好,我们把产业要素有效链接在一起,网新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企业合作发展,见证行业的成长。

浙江大学无尽的资源是网新的保障,“浙大一直滋养着我们,我们同时也希望回报浙大,希望把这些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行业产业里面去。”

【叁】

从一流的人才,到一流的产业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如今的创新驱动,义乌无疑是充满创新精神的城市。“义乌”模板,也是浙江数字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苏南政府到杭州,从杭州到义乌,再到如今金义新区,黄燕笑的工作轨迹也正体现了网新日益勃兴的创新浪潮。

初到义乌,网新就给当地带来了许多前沿的资源,这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带去了理念、思维、经验和项目。“网新团队做得更多的,是导入高端的人才、技术、高科技的项目本身,去跟当地的一些企业嫁接,再当地孵化培育。”

黄燕笑对于网新的平台也有自己的理解,“平台的打造需要有效持续的资源、经验积累,我们网新有很好的产业发展要素积累的基础。”当资源的积累掌握在人身上时,人有可能离开,而平台不会。

通过平台把资源有效整合起来,通过打造生态圈形成网新的战略能力,“就是资源的生成能力、把控能力以及整合能力。”在黄燕笑的理解中,网新还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术能力,“就是我们的招商能力、服务能力等。”通过具体业务的运作,发现科创服务产品的不足,反向提升和完善战术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网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探索发展,实践通过技术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产业孵化和培育,同时也在引入人才、培育人才、发展人才和科技园区引智方面拥有了成功经验和独到运作模式。

“就整个网新科创服务业务来说,可能我是最强调人才招引工作的人。因为科技创新服务也好、产业地产也好,涉及的面太多。从前期的规划拿地、开发建设、招商运营投资等等,最核心就是人才,有了人才就链接到了一切。”

在义乌科技园时,黄燕笑充分利用了义乌当地政策、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要素以及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逐渐形成了“政策+项目+人才+资本+市场”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模式。

“这里面,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义乌在引才方面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一个明显优势。对高层次人才来说,他们产品快速商品化和销售渠道的畅通化,某种意义上比短期的政策更具有长期的价值。被誉为‘小商品海洋’的义乌市场供需反应灵敏、信息丰富,非常有利于产品的快速推广,使项目第一时间实现产业化成为可能。”

“网新品牌的优势为我们团队引才工作带来极大的红利,有利于我们依托浙江大学、网新集团、浙大校友等战略资源,加快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高端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

“一流人才带来一流的项目、一流的项目孵化一流的企业、一流企业打造一流的产业。”从人才到产业,是网新人在自己岗位上探索创新的实践。

【肆】

是合作也是学习浙大基因将他们紧密连结

2007年,一位年轻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雅虎研究院从事诸多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后,选择飞回祖国,回到母校浙江大学。他叫何晓飞。

今天,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现场,一辆集卡物流车行驶在堆场道路上,当看向驾驶舱内时,你会发现驾驶座上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动转圈。这项商用车型无人驾驶技术来自于飞步科技,背后的那位年轻人,正是何晓飞。

作为纯粹的技术公司,飞步更多地钻研人工智能,“早期我自己都从来没去过港口,所以不太了解行业本身的作业流程。”行业运营经验的不足,让这家初生的技术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毕竟技术终归要落地成为现实。

何晓飞想到了网新。“我是1996年进入浙大计算机学院的,在读书的时候就听说了网新前身的一些算是传奇的故事。”“现在的人工智能跟以前的互联网不一样,它需要跟行业紧密结合。而网新过去的20年已经在行业里面扎得非常深了。”

浙江大学共同的基因,让创业之路上的飞步科技选择与网新携手并进,通过网新提供的平台,最终完成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如今的宁波舟山港,自动驾驶集卡编队开展实船作业,用技术赋能产业,自动驾驶集卡在狭窄拥挤的环境中来去自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A照老司机”。

在何晓飞眼中,网新更像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企业,“之前我与网新有许多交流,对我而言也是开拓了很多眼界,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更广阔的一些行业中,也看到了网新的科技创新平台。”

“在to B、toG这一块,我们缺乏经验。与网新合作的过程,也是我们一点一点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通过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去改变传统行业,做智慧化建设。”

“过去20年,互联网时代讲的最多的是两个字:连接。本质上说,互联网连接的是人。网新的20年,包括未来,我的理解是,它本质上也是一个连接,它连接的是各式各样的新技术,是针对科技创新的连接平台。”

【记者手记】

这是他们眼中网新的样子,也是网新在城市发展、人才培养、数字经济腾飞中,曾经有过的、正在积累的,以及希望成为的样子。这样的网新,除了给他们,也给我们普通的市民,带来了切实的感受——

曾经,住在钱江世纪城的你上班,往返于钱江新城,要走钱江二桥或三桥。后来庆春路过江隧道开通,穿越钱塘江只需要6分钟了,能节约不少通勤时间。

曾经,为了寻求更好医疗资源的你,选择异地就医,报销时繁琐的程序让你得了新的“头疼病”。如今有了浙江医保互联网服务,报销能在“掌上”进行。

曾经,住在河畔的你,看着河中的污水眉头紧皱。不知何时,走出家门的你,发觉眉头不再自然皱起,河水已然平静清澈。

对你我而言,网新或许是便利生活的代言者,或许是智慧城市的架构者,或许是“数字浙江”的实践者,这是用过去20年时间书写的不同答案。未来20年还会有新的答案吗,我们共同期待。

返回